地名由來:老寨苗族鄉(xiāng)因鄉(xiāng)人民政府在老寨,且苗族人口占47.8%,故名。
"2005年轄4個村民委員會,37個自然村,49個村民小組??倯魯?670戶,總人口11348人,其中:男5735人,女5613人;農業(yè)人口11123人,非農業(yè)人口225人。人口出生率38‰,死亡率6.4‰,自然增長率31.6‰,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70人。千人以上的世居民族有漢、苗、彝3種。耕地面積19847畝,其中水田1396畝,旱地18451畝,農民人均占有耕地1.88畝。農作物播種面積43601畝,糧食總產量6285噸,農民人均占有糧食560公斤。主要經濟作物三七種植面積1200畝,總產量17.6萬公斤。年末生豬存欄9705頭。農業(yè)總產值2168.45萬元,農村經濟總收入2397.9萬元,農民人均純收入1107.8元。財政收入361.43萬元,財政支出214萬元。有鄉(xiāng)鎮(zhèn)企業(yè)138戶,從業(yè)人員393人,鄉(xiāng)鎮(zhèn)企業(yè)總收入3051.18萬元。有中學1所,在校學生347人;小學校點8個,在校學生1274人,適齡兒童入學率98.9%,鞏固率99.6%。有文化服務中心1個,衛(wèi)生院1所。
".
歷史沿革:
宋朝時,現老寨苗族鄉(xiāng)境域為舍資部。
元朝時,設立舍資千戶,屬目則(蒙自)千戶;因地域接近交趾(越南),改名安南道防送軍千戶,屬臨安路。
明洪武十五年(1382年),仍改名舍資千戶,不久改為安南長官司;明正德六年(1511年),廢除安南長官司,老寨苗族鄉(xiāng)轄地劃屬新安所;明萬歷四十二年(1614年),復稱安南長官司。
清順治四年(1647年),安南長官司劃入新安所;清康熙四年(1665年),與同屬安南長官司的鳴鷲劃入開化府。
1950年,屬文山縣第五區(qū)。
1957年,隨鳴鷲劃入蒙自,屬鳴鷲區(qū)。
1958年,改稱鳴鷲公社。
1966年,由鳴鷲析出建老寨公社。
1984年,改為老寨區(qū)。
1988年,老寨區(qū)改為老寨苗族鄉(xiāng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