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名由來:“花戛”系彝語,烏圖河沿岸的懸崖陡壁之上,過去多為彝族寨子,人們站在村莊門口,瞭望河水,浪花飛舞,得名“花戛”。
在水城縣南部。面積161平方公里。人口1.6萬,其中苗、布依、彝等民族占75%。轄18村委會。原屬順場鄉(xiāng),1953年析設(shè)置花嘎民族自治鄉(xiāng)、者卡鄉(xiāng)和搓播鄉(xiāng)。1958年撤鄉(xiāng)并入龍場公社。1984年改設(shè)花嘎、搓播、者卡3民族鄉(xiāng)。1992年合并置花嘎苗族布依族彝族鄉(xiāng)。產(chǎn)甘蔗、黃果、板栗。有小學(xué)14所。鄉(xiāng)人民政府駐地花嘎,在水城南57公里,烏都河南岸雞冠嶺山腰。人口100,均為布依族。海拔980米?!盎ǜ隆毕狄驼Z譯音,意為石埡口。
歷史沿革:
1953年4月,建立花戛布依族鄉(xiāng)。
1958年8月,實行政社合一,花戛鄉(xiāng)改為花戛管理區(qū)。
1961年7月,花戛管理區(qū)改為花戛公社。
1983年3月,花戛公社改為花戛鄉(xiāng)。
1992年5月1日,磋播鄉(xiāng)、花戛鄉(xiāng)、者卡鄉(xiāng)合并成花戛苗族布依族彝族鄉(xiāng)。